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

CZJ Tessar 50/2.8

东蔡 CZJ Tessar 50/2.8

 Carl Zeiss Jena 2.8/50 是我第一支蔡司M42镜头,虽然在入手前看过一篇很有参考价值的老镜头综论对它的评价并不好,作者使用的字句是”不是东蔡可以拿出手的镜头“,不过本着它的价钱很平易近人,也是我这个手动镜头新手很容易可以接受的心理水平,于是就姑且一试的入手了。


虽然这支天塞是我第一颗正式开始操练的手动镜,用起来很生涩,而且失败率超高。不过用了几天,对于它的成像效果还是很有新奇感。感觉这个被谕为“百年鹰眼”的老镜,还是名不虚传的。

因为用了也很喜爱,对于废片多年山丘的现象也都自我的归入自己的眼力不好,技术还有待提升,也就没有把罪责推到了这镜头身上了。

虽然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手上已经有了东蔡比较有名的Pancolar 50/1.8、Biotar 58/2(小B)等镜头,不过对于这支鹰眼还是心里面很喜欢。

重新品味那篇被我奉为M42手动镜头圣经的文章,作者如此评价Tessar 50/2.8,应该只是把它和它的其它兄弟做比较才这样说的,毕竟Tessar(天塞)结构是属于较早期的,它的“鹰眼”广告词也是“百年”前的。虽然它的历史如此之久,不过用在今天的数码机上(我用的机是索尼a57和a77),表现都还是让人有惊喜,个人对这镜还是充分感动和感恩的。

它是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在数码世界还可以得到延续,发光,这怎么可以不让人感动呢?

借着网络的利便,下面也补充一些网上看到的资料,与同样喜欢这支百年鹰眼的朋友分享。

Carl Zeiss Jena 2.8/50是最为典型的天塞结构,四片三组。这款头有好多种款式,绿字版,红字版,斑马版,白银版等不一而足。

Carl Zeiss Jena 2.8/50天塞镜头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鹰眼”,说明其成像相当锐利,像苍鹰的眼睛一般看得非常清楚。可以这样说,天塞镜头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成像可以接受的镜头中镜片组最简单的镜头了,而且这镜头一般全是单膜的,但为什么却有着这样高的锐度呢?这也与其光学结构简单有关,镜片越少,其反光面也就相对越少,而在过去的年代中,没有多层镀膜,最终影响成像的往往并不是镜头的光学结构,却常常是镜头内部的消光与镜片对外界杂光的反射控制得不佳。而镜片少则受杂光的 反射也就相对少得多,多出一片镜片来就等于多出两个反射面来,那时并没有什么T*,MC或HTF这些高级的镀膜方式,光线的透过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简单却最好。

所以几片镜片就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天塞结构至今还应用的照相机镜头的设计中,百年天塞,百年经典,此话一点儿不假。

天塞鹰眼镜头的最大优点是中心锐度非常高,收小了光圈后其成像无可挑剔,反差控制得也相当不错,且有着更浓郁的德味儿,色彩沉厚,细节丰富。但此镜 头也有着一些弱点,比如成像的四周的分辨率下降得是相当厉害,比上边提到的小饼干四周的分辨率更低。焦外显得生硬,有着很强的二线性。最大光圈还有点儿小,最近对焦还稍显远些。

看过了开场白和一些前人所写的资料,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照片了。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Meyer Orestegor 200/4

先放照片,过后再写博客。

照片是用Meyer Orestegor 200/4配Sony DSLT 拍的。